大学之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华体会(中国):2011-09-14浏览次数:12129

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713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气象学家叶笃正教授94向温家宝总理建议:应该把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好好总结一下。温家宝点头表示赞同,指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吸收和借鉴老一辈教育家的优秀教育思想和做法。作为最早成立的高等艺术院校,华体会在线登录人文传统深厚,一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生开学第一堂课,杨赛副研究员即以“大学之道”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从怎样建设创新型大学和怎样成为创新型艺术人才两方面作了生动讲解,学生反响热烈,纷纷参与讨论。艺术管理系、音乐工程系近百名同学提交了讨论稿,现将部分学生的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公共基础教学部)

李迪运(艺管系)

大学之大,在交融之大。大学和以往的中小学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其人源之广,系别之多,五湖四海聚一堂,东西南北大融合。与此同时,大家又都术业有专攻,在这样个放缩自如的大环境下争奇斗艳。在上大学之前,你也许跨一个区就 “举目无亲”,而上大学后,很可能跨国,跨省都有你的同窗密友。在这个神奇而多彩的“大熔炉”里,你会为大学里不同人的不同人生阅历而感慨万千,也会为千奇百态的方言而惊叹不已;更会为有些世外高人的身怀绝技而连连叫好。大学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世界浓缩在这个校园里,让这个有限的空间延伸出无限的精彩……在这样的交融下,无论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地推动和互补,更可以让不同领域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正因为如此,大学区别于任何一所职校或技校,培养的是综合型、全球型人才。

大学之大,在思想之大。因为知识可以自学,而独特和敏锐的思想却是要一定环境的熏陶的。在大学里,让人尽情享受的最大资源便是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从化工科技的理论推导到人文艺术的学术讨论;从学生的辩论到大师的讲座;小到一句诗文赏析,大到银河黑洞的探究。横揽全球,纵贯古今,你完全可以自秉观点,自成一派,在这个“学术之独立,自由之思想”的天空中蹁跹翱翔。这里没有答题时的规范答案,没有“思路偏颇。就要扣分”的规定,有的是对于创新和独特的一声声喝彩;这里没有老师教棒下条框规矩,有的是如卢梭说的大师用“口中吞吐的烟圈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这里没有在社会和工作中的“尔虞我诈,如履薄冰”,有的是大胆的质疑,敏锐的视角,刨根问底的探究,有的是“百家争鸣”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激发的青春的朝气。大学可以没有光鲜亮丽的教室,可以没有包罗万象的图书,可以没有那高科技的音响和投影,但是绝不能没有激涌的思想,因为这是“大学之道”的魂。北大在当时并没有一流的设备,但是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却让学校从此焕然一新;复旦在当是并没有那么多的外教师源,但是谢希德校长的一句杜绝“近亲式教学”繁殖让复旦“永葆青春,创新不断”,还有西学传播,新文化的“德先生”“赛先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潮,哪一个不是在大学生中兴起的,包括后来文革后的“伤痕文学”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思潮,亦或是现在展开的的莎翁悲喜剧和红学的研究都是以大学为主导先锋的。所以说,如果大学没有“思想之大”这个“魂”怎么去推动人类进步,又如何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呢?

大学之大,在责任之大。大学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是在祖国最需要她的时候横空出世的,她对于时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大学生便是承载时代命运,去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青年才俊。大学生应有着一颗“视天下事为己任”的心,应有着一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应有着一份时代“主人翁”的精神。这是大学生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大学之道”的核心内涵——承载祖国命运,满足时代需要。正是因为这份责任,让西南联大缔造了大学史上的一段神话,在硬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人才辈出,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华夏“诺贝尔人”;正是因为这份担当,当日本人的飞机从南洋公学的上空飞过时,钱学森暗许将为中国科技事业奋斗终生;正是因为这份使命,让“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八个字镌刻在每个复旦人心中,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仍能走出陈望道、竺可桢、苏步青等各领域的精英;正是因为这份时代的呐喊和祖国的期望,北大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的中国发祥地,到现在建设现代化的主力军;清华从以救亡图存为信仰到现在的构建奥运,规划世博;同济从一个小小的医学院到现在发展为祖国建筑的栋梁……大学从一开始的只有几个学科的专业院校发展为现在的政,商,医,艺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这样的飞跃和辉煌是值得骄傲的,大学在不同的时期响应祖国和社会不同的召唤,她和整个社会文明一同走向完善,始终要求自己成为时代的先锋。

刘率真(艺管系)

在中国,我相信大部分的一流大学在学术教育,传授知识方面都做的很好。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基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计算机房,一批优秀的教授、讲师,软硬件俱全。而大学的精神和宗旨却很难体现,它不仅影响这所院校对待学术的态度,还体现在校风学风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上,投射于院校里每一名师生、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之中。显然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做的还是很不到位的,这也是类似于复旦登山协会登黄山雨夜被困,一民警在救援过程中殉职;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又连刺八刀后逃逸;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数人被通缉这样的新闻一直被社会大力关注的原因。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学习怎样做人,明事理的圣殿。

对个人来讲,我认为大学是我们从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阶段,是学着理性,独立,负责的过程。在这期间,找一份好工作,甚至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都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学应该对我们的思想和方法起着正确而坚定的引导作用,这些才是大学毕业后始终不会忘记始终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东西,才是大学的价值。我们要学习独立的去观察认识,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进而独立的去选择。这和大学精神是一样的,必须在一开始就确立形成,不能随波逐流。

赵予愉(艺管系)

大学绝不是一个建筑群亦或是一个产出学士、硕士博士的地方,而是怀揣着同样的梦想的有志者聚集到一起,共同倾注热情、探讨人生的媒介。这里可以没有图书馆和教学大楼,可以没有草坪绿茵,甚至可以没有教授和校长,但它必须具有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走到一起的人,在大学这个神圣的地方围炉夜话、谈古论今、争锋博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吸引这些人来到一个大学,在它的教学楼里读书研习、在它的图书馆里汲取精华、在它的林荫道下一边散步一边畅想未来,需要的是它多年来不断深厚起来的文化所带来的气质和个性。而我想要的,便是大学所具有的用知识感化我、用文化影响我、用热情激励我的神奇力量。而这样的气质的形成,需要的是每一天每一年对认真的学术态度的坚持、对每一个或客观或有一点无厘头的观点的认真思量和准确判断以及大学当中的每一个个体对大学精神的信仰。

      习惯了高中的接受式教育,进入大学的学习一时难免难以适应。接受知识是一个理解、感悟然后逐渐熟练于心直至能够灵活运用的过程,而大学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接受,更是发现问题的眼光和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智慧。大学当中获得的最可贵的东西不在于你能够多么熟练地运用老师直接灌输的知识,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现属于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样的一个美好的过程需要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创造力和独到的眼光,而这种眼光需要在扎实的基础以及大量信息的接触和斟酌判断当中慢慢培养。

单澄(艺管系)

在复旦就读的时候,听过复旦的办学宗旨,是希望培养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也有听过一句话说大写真正有用的东西是当我们把大学所学习的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或许这样一句话有失偏颇,当至少可以看到,大学教学的本质,是远超于知识之外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和信息传达的便利程度,若是想要学习知识技能,只要有心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尤其是如此发达的网络,可以让我们非常便利的接触到所有,而大学,除了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学习和完善思想的地方。

大道很简,又很繁。为什么简?真正的好东西,蕴含的道理一定是最最本真和自然的。为什么繁,因为我们作为学生,在修习过程中,总免不了缘木求鱼、自作聪明。各种不同的指引有可能会是我们原本正确的认知发生偏差,也有可能趋向好的方面,但如今所见的确实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即使连复旦这样人文素养相对丰厚的学校,也会有很多商业化和浮躁气息,在我们还没进校园就读之前,网上就已经开始广为流传如何在大学里获得高绩点,今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复旦杨玉良校长指出目前高校校园内弥漫着成功秘诀说教师走穴风教育谋官论等种种现象,若说奇怪,也算是情有可原,时代在变化,当今社会之下我们总免不了多考虑一些现实和实际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夹杂在学生和社会人之间左右摇摆,总是得学会和适应这样一个过渡,但如此的大肆宣扬,我们的认知又如何不发生偏差,如何不曲解大学之道的本意呢?        

舒雅迪(艺管系)

说起大学我最可以想到的一个词就是“自由”,并且很自然的就想起民国时期那个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时代,和那些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民国大学的生活很是让我向往,那是一个大学生,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横行的年代,我觉得“大学之道”首先就是“自由”。

我向往那个敢做敢为,声震天下儒林,敢飞踹蒋介石,却又让蒋介石爱惜其才不与之为难的硬骨头文人刘文典老先生;我向往那个学问如渊似海,人格、学问让人十二万分的敬佩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我向往那个,根本不把国民党中央放在眼里,竟然以人权为名,包庇赤匪,开除敢于和赤匪作坚决斗争国民党学生的君武校长。

这样的大师是自由的学者,当然,大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今天空喊着大师何时到来的声音总显得苍白。所以我觉得我向往的不只是大师,更多的是向往那个年代所赋予给每一所大学的“自由”。我没有忘记那场风风火火“五四运动”,这样一场由中华学子所掀起的革命浪潮,我无法想象如果不是在那样一个自由的年代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走上革命的顶端。所以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便是我所认为的大学之道。

我想起钱学森老人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所以我想“大学之道”总是要不断摸索的,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式。只是作为我自己真心希望可以在一个自由的领域里遨游,可以恣意的透支我的青春,做像很多人所说的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汤迪威(艺管系)

最近耶鲁大学学报上施密德特的这段话却从某种角度揭示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偏离了预想的轨迹——“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如果大学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作为人类社会的制模机,这样的大学除了短视而拜金的学生,又能培育出什么呢。耶鲁大学学报上这段对中国大学的评价虽然有失偏颇,却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上海交大的芯片科研造价事件、各大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报考热、MBA课程的天价培训费,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心态——狂热而失去理智地追求经济利益。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让人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座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准备。因此作为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具备好的软件设施,要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同时也要努力营造一种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我超越的自觉性。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不能再将学校当做游乐场,虚度光阴,一定要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自身能力。究竟大学是天堂还是地狱,全在于个人的选择。

韩旭(艺管系)

大学有二学。第一是认识自己,分两部分:一为认清自己的本性二则为发现自己所爱。“一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就是让我们去充分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认清自己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方向,知道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大抵也是这个道理。但认识自己并不像说得那么简单。你也许会听到某人对别人的评价“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方向”;你也许会听说或认识某个人一生都从事着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个专业——艺术管理。由于没有面试而是全部根据文化课成绩筛选的制度,我们并没有接受过究竟适不适合这个行业的考试和测试。所以,要认清这一问题就要靠我们自己了。这直接关系到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待人方式等等。作为一个马上要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成熟是最起码的,但一个并不了解自己的人又怎么能称成熟,不了解自己,又怎么去了解别人;不成熟又怎么在这个社会安全而独立地生存下去呢。在如此“多元”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也变得多元,但最起码的是:我们必须学习自己。

  这二是提高学习能力。如果说学习自身是最根本的,那么学习的能力就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我们一生,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要学习很多知识、常识等等。但并不是学得越多、记得越多,你的人生就会更多彩。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可能很多人毕业后都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他们为什么能够很快上手?就是因为他们会学习,懂得按照过去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对于还在上大学的我们更是这样,以前在高中,老师的原则就是背,现在我们可以自己设定学习计划了,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这时,我们就应该改变以前的模式,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而更需要的是掌握学习的能力。

周琦(音工系)

  “对我们而言不仅是成年的大人,也是脱离了家长掌控的大自由;曾经有很多在高中勤奋学习的学生在面对大学的大自由里迷失自我,在本应该勤奋学习的四年沉浸在无所事事中。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应该以成年人的行为来规范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大自由的诱惑保持本质。而也可以引申为一颗大心,即是宽容和感恩,我们要在大学生活中学会尊重学会感谢。   

杜琛(音工系)

大学是独立的起点。虽然对于有些早已习惯独立生活的老生而言这种说未必科学,但对大多数在大学门口张望的年轻面孔来说,大学是第一个要求你完全独立的地方。进入大学,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换言之,独立是大学最好的代名词。大学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段学习时光。所谓学习是指自由探求,自我思索的过程,考试和分数都只是对于学习太肤浅的解释,大学这宁静的时光正是你自由学习充实自我的宝贵时机。潜心钻研你的专业,附带着博览群书,顺便再学学你一直梦寐以求的琴棋书画,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了。而这机会,是大学给与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不要自以为是地唾弃学习,醉心能力;也不要只满足于课件教材和分数习题。主动地去充实自我,记住,你真正想学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大学是梦想的陈列室,在这里你将找到自我。大学的宽容博大,五彩斑斓是她最迷人的地方。这里有浩瀚的知识,喧嚣的社团,形形色色的地球人和火星人。这些都是暗藏你命运的地方。一本书,一场讲座,一席肺腑言,一个人因此改变。大胆接触,勇敢尝试,梦想就这样被发现。待到四年毕业,你将揣着坚定的志向奔赴远方,这样的毕业生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么?带着寻找梦想的心情走进大学的你,将会带着实现梦想的心情离开,当别人还在寻梦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大学是绝对宽容的地方,但他会叫你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比起社会来,大学的确宽容,考试挂了可以重修,社团里干错了事还可以衣食无忧。。。的确,年轻的岁月里怎么可能事事满分?没有犯过错的人就无法避免犯错,大学正是这样一个让你从错误中学习,而且不用你支付高额学费的地方。大学是步入社会前的彩排。你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点一点在错误中成长起来。总之,大学是你自主成长的地方。将来想要成为什么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大学就是你的准备室。好好地珍惜你手上的四年时光,我们的青春不要留白!

刘贝琪(音工系)

大学是自由的,自由的让人迷失道路。即使你走在正道上,它通往的未必就是罗马。因此我们需要判断,需要思考,像中学那种闭着眼向前冲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给自己选定一个方向。选择一个目标,我们还可能要收集更多情报才能明确,但我们至少可以大致给自己定一个方向。有些人的大学之道或许就是混个日子,混个文凭,大家的梦想也罢,力气也罢,都被高三消磨到了底线,大学时光被他们当做了休息时间,浪费掉了。大学的自由时间,应当是用来找出对明确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去认真学习,做对将来有用的事的,而非用于放松娱乐。大学亦是学术的,是一个接近社会,但是也脱离社会的地方。我们可以趁着这宝贵的四年,做一些更理论,不切实际的试验或者尝试。或许只有在大学里,你可以不用考虑你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商业价值,只因为你觉得这东西你有兴趣,你就可以去做,花上许多许多时间。

刘敏(音工系)

大学之道,其一在于勤学。大学四年,正值青春年华,是一个人找准自我、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段。高中时期,我们学习的是“应试有余,实用不足”的知识。当进入大学后,我们所学的便是今后可以用上的专业知识。我们应该明白,大学的学习不能荒废,更不能像高中一样只为应试而学。大学的学习是自动自发的。时间变得充裕,作息变得自由,我们可以去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这种机会当我们一旦步入社会后便不复存在了。可以说,大学学习的知识,是梦想的基石。

大学之道,其二在于为人。正如人们所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身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拥有各种性格与经历。我们不再只是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寝室的室友,班里的老师与同学,周围的陌生人,我们都将会与之打交道。人际关系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大学的复杂环境,就像一个五色杂陈的大染缸,我们要学着如何“出染缸而不染”,保留自己的鲜艳,同时也不沾染上其他的污浊。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将对方视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为人的不足之处,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秀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德、受欢迎的人。

大学之道,其三在于处事。进入大学之后,我们的身边不再有父母的庇护,我们成为独立的个体,自己处理所有的事情。购物,办理业务,完成学业,解决问题……各种事情纷至沓来,这对于刚刚从象牙塔走出的我们的确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锻炼中,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会在我们步入真正社会的时候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只将完成学业当作唯一目标,更要亲身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学习处事能力。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将知识变为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