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编译学术研讨会会议概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华体会(中国):2011-12-27浏览次数:10122

1214(星期三)下午,由公共基础部组织的“音乐编译学术研讨会”在院工会教工之家举行。会议由公共基础部副主任姜丹主持,出席人员包括特邀专家、杨燕迪教授、韩钟恩教授、洛秦教授、赵维平教授和孙国忠教授,以及公共基础部全体外语教师、留学生办公室教师、音乐编译专业部分在读及毕业生等。

会议一开始,汤亚汀教授进行了题为《上音音乐翻译的历史与现状》的主题发言老师概述了自建国以来、上音音乐文献编译室的发展,介绍了沈知白、顾连理、吴佩华、汪启璋等知名翻译家在音乐编译方面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严谨治学的翻译态度。老师继续简要介绍了他自1975年进入上音以来的翻译实践及从前辈翻译家们学习到的宝贵经验。此外,他也总结了上音音乐编译在政治、经济和体制等方面所受到的干扰,并以此为基础,对上音音乐文献编译当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他认为,音乐文献编译的学科归属应该是翻译学下属的音乐翻译学,其归属的边缘性对音乐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即应具备极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好的汉语功底、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具体的文字转化能力。目前上音音乐文献编译专业的学生从招生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偏向于音乐课程方面,对语言功底的重视似嫌不够。对于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他建议将音乐编译专业从外国音乐组里分开,独立招生,培养实用型、而非理论型人才,增加语言学、翻译等课程,并设置博士级别的音乐编译人才。从翻译内容方面,老师提出应该策划翻译系列,选择翻译经典中的经典,同时应该注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音乐著作的翻译、创作与表演等方面著作的翻译、以及关于音乐学方法问题的著作的翻译,不仅针对古典和过去,而且重视当前西方音乐生活进行翻译内容的选择。

老师之后,姜丹副教授进行了题为《音乐翻译人才的定向培养与工作机制》的主题演讲。她指出,音乐翻译分别属于音乐学和翻译学的分支学科,音乐翻译可以分为音乐文献与音乐文学翻译,而音乐文献翻译具体又可分为音乐史论翻译、作曲技术理论翻译和表演理论翻译。因此,提出了在培养音乐翻译工作者时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即音乐翻译不仅要培养通用型翻译人才,也要按音乐学科专业进行专业划分,设立各自的主攻方向。老师分析了音乐翻译工作者的三类人群(精通外语的音乐各学科专家、外语达到一定水平的爱乐者及国内外同时具有上述两方面特长的潜在音乐翻译人才),认为学校应该提供一个让人才在实践中磨炼与积累的工作平台,确立由音乐编译工作者、音乐专家及从事音乐理论或作曲理论工作的外籍音乐专家共同组建的音乐编译专门机构。在音乐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她建议从本科起就针对音乐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音乐编译的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音乐专业中有外语天赋的各专业学生,皆可选修音乐翻译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时,如在这方面达到一定水准,可以授予音乐专业与音乐翻译专业的双学位。如达不到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学位标准,所累积学分则可作为选修课程学分抵用。这样的机制不仅可以为音乐翻译人才的产生提供源泉,更可使那些表演天赋欠佳而具有外语天赋的学生调整主攻方向,另谋出路,充分利用各的专业知识,从事专业技术翻译类的翻译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向培养音乐翻译方面的人才。

 

听取了两位老师的主题发言后,各位特邀专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韩钟恩教授表示绝不希望丧失上音悠久的音乐翻译传统,并对两位老师提出的培养音乐翻译人才的不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开设音乐编译本科专业的具体实施可能性。洛教授结合了他在实际参与音乐翻译、组织音乐翻译及出版三方面的诸多感受,肯定了对音乐编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培养音乐编译人才课程设置以及语种课程建设的可能性。针对加强音乐编译学科方面,洛教授也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建议编译专业的同学积极参加学院学术活动、融入其他专业的活动,译出符合中文修辞、中文学术语境的译文。他还提出以团队和课题组形式从事翻译的体制化办法。赵维平教授也对音乐编译课程建设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公共基础部和音乐学系两个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培养音乐翻译人才,同时提出现在的外语教师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方面,教师精力也集中用于对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进高级人才进行多语种音乐翻译,如日语、俄语等。孙国忠教授也建议在本科设立音乐文献编译第二专业,并应该继续召开音乐文献翻译方面的研讨会,邀请分管院长、教务处共同考虑尝试在本科层面上将音乐文献翻译作为第二专业的选择。杨燕迪教授高度肯定了这次公共基础部组织了各方面专家及师生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并建议我院在新的时代下继续发扬上音在音乐编译方面悠久的传统。他分析了目前音乐方面译著质量普遍欠缺的情况以及在体制和人才结构方面的矛盾,提出当前对音乐编译专业的需求很大。他认为应该将硕士层次的音乐文献编译专业坚持下去,并从培养方案、目标及人才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他建议同教务及主管教学的院长等沟通、讨论在本科层面开设音乐翻译第二专业的可行性,为出版、多媒体等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关于音乐翻译人才的素质问题,杨燕迪教授认为应该围绕外语能力、中文功底和专业知识三方面素质进行培养,建议由音乐学和外语人才两方面合作、通过音研所的平台交互合作进行翻译。

音乐文献编译专业的研究生纷纷结合了他们不同的本科背景、说出了攻读该专业的感受。刘丹妮认为她在音乐翻译人才的三种素质中的英语方面问题最少,最大障碍来自学术方面,她尤其认为描述音乐的技术性文献和思想性文献方面难度很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她提出目前学院对该专业开设的针对性课程较少。段劲楠结合他本科来自综合性大学的背景和攻读本专业所从事的翻译和口译实践,提出目前音乐翻译现状的困窘既来自翻译主体,也来自翻译服务对象方面的缺陷。他希望对音乐编译专业开设宗教方面的系统课程、按断代划分的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留学生办老师朱丹丹介绍了她作为音乐专业进入音乐翻译的特点,提出可以对不同专业背景的音乐翻译学生开设不同课程,尤其从英语句法等方面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

来自外语专业背景的外语教研室教师和留学生办老师也结合外语教学和以往参与学院音乐翻译、口译实践的经验,对音乐文献翻译提出了诸多看法。张学君副教授和徐鸣老师都指出应从本科开始,将学生的语言功底抓好。屈燕华老师和外办马晓明老师总结了以英语专业背景进入音乐编译的难度,提出希望同音乐方面专家合作进行翻译、逐渐加入音乐翻译人才的队伍。余未来老师认为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并非语言的转化、而是文本逻辑与经验逻辑的匹配。胡青老师建议为音乐文献翻译学生开设中西思维对比等课程,帮助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

公共基础部

20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