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邢春燕
5月13日,结束10天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系列采访和节目录制行程后,美国芝加哥WFMT广播网制作人保罗·彼得罗保罗启程返美。他透露,回去后他将根据录制的音乐节素材制作8期音乐节目,每期时长2小时,计划在欧美约300家电台播出。这是“上海之春”首次携手国外广播网,也是中国现场录制的演出节目首次在美国广播电台以系列形式播出,中国的音乐有望通过西方主流媒体得以大规模传播。
WFMT广播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民乐广播节目的制作商和发行商之一,每年播出7000多小时的节目,在美国和世界各地400多个电台播放。这一次,他们制作的“上海之春”系列节目不仅包括中国的古典和民族音乐,还包括由中国乐团演奏的西方古典音乐。
谈及报道初衷,WFMT广播网总经理斯蒂夫·罗宾逊告诉早报记者,“我们广播网为世界各地的演出制作节目,我们去过以色列、南非、瑞士、奥地利、苏格兰……广播节目类型丰富。但是我们从没来过中国,这样的文化交流还是第一次,很高兴能参与其中,将中国乐团的表演分享给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听众。”
特色一:
中西音乐元素巧妙糅合
临走前一天,保罗和罗宾逊来到华体会在线登录,完成最后一场活动的录制,并采访了古筝、琵琶、二胡专业的师生。“你为什么喜欢拉二胡?”“你的梦想是什么?”二胡专业研究生陆轶文一曲《病中吟》终了,保罗即刻问道。作为音乐专业出身的广播节目制作人,他对二胡非常了解,“北美知道二胡的人很多,街头艺人经常演奏二胡。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相对来说,美国知道古筝和琵琶的人比较少,人们只是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听到中国音乐。”
10天行程中,像这样的演出保罗每天会参加并录制一到两场,“虽然我不可能录制所有音乐会,但是每场音乐会的录音素材主办方都会发给我,这些素材我也会用到。”他说,“我们尽最大可能呈现‘上海之春’的全貌。”
5月7日,保罗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录制圣彼得堡交响乐团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演奏了中国作曲家许舒亚的《冬雪》,“非常棒,旋律很美妙很平和,有些地方又很有难度,听完让你产生探索中国地貌的冲动。把这个做成节目,西方听众肯定非常兴奋。”保罗告诉早报记者,在演出之前他采访了许舒亚先生,“我得知他来自东北,《冬雪》主要描写了东北冬天河上结冰河下流水的感觉,很感人。”
5月10日,长江三角洲新人新作展演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保罗对江苏省民族乐团的表演印象深刻,“既有中国传统乐器,又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演法,非常新颖。”他表示,录制“上海之春”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经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奇妙的结合,这一点在不少节目中得以体现,不同手法融合之余又产生了新的技法。
特色二:
儿童听众比例远超西方
“上海之春”给保罗的另一个惊喜,是他发现音乐会的儿童听众比例高得惊人,远超西方。“其实在美国,大家都知道中国孩子从小学音乐,所以这次来也抱着一探究竟的目的。没想到结果还是出乎意料。”
5月4日、5日,保罗在贺绿汀音乐厅录制澳大利亚“时光流逝”室内乐团音乐会,现场演奏了西方现代作品。“这些音乐都相当抽象晦涩,我惊讶地看到有很多孩子出现。在北美,除了专门的儿童音乐会,古典乐演奏场合很少看到孩子,更别提现代作品音乐会了。”他说。
此外,他在采访中也发现中国小孩从小学音乐,数量远远多于西方。“因为家长认为这是值得从小培养的修养,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让我很惊讶。”保罗透露,“很不幸的是,过去二十年,北美经济大环境不好,教育资金短缺,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被首当其冲砍掉了。很高兴看到中国人说,音乐很重要,应该去学音乐。”
保罗也对中国儿童为何充满音乐热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经济繁荣了,有资源来促成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可能,把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来发展。此外,中国的家庭也非常重视音乐。”
除了录制音乐会,空余时间保罗会在上海兜兜转转,录制城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上海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生机勃勃的城市。”保罗说,“我们在复兴公园待了一个多小时,早晨公园里有很多人,他们不仅跳舞、打太极,还有人玩乐器和空竹。”
他坦言,在公园行走让他有一种奇妙的体验,“他们不仅锻炼身体,还聊天和练习乐器。有人吹萨克斯和笛子,他们告诉我这不是为了专业表演,只是觉得有益于身心健康。”他说,希望西方人也能利用这样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