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角

华人作曲家手稿保护与研究中心在沪成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华体会(中国):2015-07-01浏览次数:1438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前中)教导民众学唱抗战歌曲。原图刊载于《良友》1941年第165期第23页。

  ■本报记者 童薇菁
  经过7年的整理与筹备,“华人作曲家手稿保护与研究中心”近日在华体会在线登录成立。在原有上音图书馆藏基础上,新增了赵季平、许舒亚、徐孟东、瞿小松等当代作曲家350多份音乐手稿。目前,“华人作曲家保护与研究中心”已正式加入国际音乐图书馆、档案与文献协会,华体会在线登录科研处处长钱仁平认为,这对中国音乐文献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几乎都有音乐大师手稿,这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华体会在线登录图书馆典藏了一批出自上海音乐家的经典手稿。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首弦乐四重奏萧友梅先生的《小夜曲》,中国第一首交响音乐作品、黄自先生的《怀旧》,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行路难》以及风行世界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其中仅黄自先生的手稿就多达2000页。
  2008年秋,华体会在线登录图书馆正式启动“华人作曲家手稿保护与研究”项目,向全国的同行、音乐人发出手稿征集信息后,得到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多个国家音乐人的热烈反馈。不少学者表示,该中心有望为上海凝聚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力量,让上海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高地。
  在欧美许多国家,对莫扎特、贝多芬等名家手稿的研究已然成为西方音乐研究中的“显学”。而图书馆向来是手稿的主要收藏、研究机构,作曲家完成创作后,手稿会被图书馆“有意”收藏保存,有利于后续的深入研究与大众展览。目前在中国,许多创作手稿正在流失,亟需“抢救性”保护。根据项目计划,资料室增加了恒温恒湿的设施,手稿在妥善保存的同时,经过制作副本及数字化后,供专家学者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