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廖阳 发表于2015-08-20 06:31
1930年代,大批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从欧洲逃至上海。许多上海家庭为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同样,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上海人,亦在与犹太人的互助过程中感受过慰藉。
■ 原创抗战音乐剧《海上·音》将演,由上音全本科生阵容排演
《海上·音》由上音全本科生阵容主演
1930年代,大批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从欧洲逃至上海。许多上海家庭为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同样,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上海人,亦在与犹太人的互助过程中感受过慰藉。以此为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不少,华体会在线登录今年4月开始创排的音乐剧《海上·音》亦是其中一部。为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1日至3日,这部由上音全本科生阵容主演的音乐剧将登陆兰心大戏院,连演三场。
犹太人与上音的渊源
华体会在线登录与犹太音乐家一直渊源匪浅。华体会在线登录前身——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始建于1927年,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其早年西洋音乐的传播与创建,除了靠黄自、丁善德等老一辈音乐家留德留法后自西方引进,在沪外籍音乐家也功不可没。
当时,上音曾聘请数位外籍音乐家教授作曲、钢琴、声乐、弦乐,建院之初,每个系都有犹太音乐家任教甚至领衔,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音乐人才,如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谭抒真、陈宗晖等。
其中,德国犹太人弗兰克尔更将奥地利犹太音乐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代表勋伯格的“和声体系”,以及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的“线条对位理论”首次介绍至中国,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助力不少。
渊源还体现在建筑上。位于上音内部,地处贺绿汀音乐厅对面的一栋老办公楼,其前身即为犹太人俱乐部。当时,俱乐部每周都会举行晚会,设有文学小组,闻名上海的“星期四聚会”即起源于此。
“我用心写了,写进去了”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历史出现过三次犹太人移居上海的浪潮,《海上·音》即以1938年至1943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其间,大批德、奥等中欧国家的犹太难民涌入上海,形成上海犹太人社区,《海上·音》围绕音乐教授、犹太小提琴演奏家阿瑟·乌纳与国立音专声乐学员凌芸的爱情展开,通过对犹太民族与中国人民共同反法西斯斗争的描述,讴歌双方国际民族友谊。编剧马达称,男主角阿瑟·乌纳系虚构,“但这样的音乐家在上海历史上确实大量存在。”
从6月18日动笔到8月18日收笔,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作曲家赵光在促狭时间里完成了此曲。为避纷扰,他在宾馆闭关两个月,本来想写得清新一点,但越写到后面,越觉内心悲凉,“不可能没有悲剧性在里面。”
考虑到故事背景的特殊性和戏剧冲突,赵光的创作动机,首先是将带有犹太音乐元素的小提琴独奏片段贯穿其中。但此作并不局限于传统严肃音乐风格的写法,不乏R&B、软摇滚、流行乐风格结合咏叹调、宣叙调写法的唱段,“重唱唱段较多,结合合唱中多声部复调化的写作,风格性较强且紧扣戏剧情景。”
谈及此作,赵光数次坦言以前也接过数部应景之作,《海上·音》同样是“命题”式作品,“但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用心写了,写进去了,没有粗糙。”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把音乐和故事立住,“这里不是写中国人多么伟大,怎么施舍和帮助了犹太人,而是梳理犹太音乐家在上音的印记,表达上音人对他们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剧所有角色均由上音音乐戏剧系本科生(大一、大二、大三)担纲主演。因为有些在校生被《极致百老汇》、《犹太人在上海》等剧目借调,《海上·音》甚至将4位刚接到上音录取通知书的“准大一”学生招入剧组。
这并不是上音第一部原创音乐剧。除了排演百老汇、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上音音乐剧系更看重原创音乐剧的创排,近年也出产了《我为歌狂》、《六祖慧能》、《最后的瞬间》、《楼兰》等一批作品。“排西方作品,学生都是模仿着歌唱。纽约大学的老师曾对我说,亚洲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很像百老汇,表面功夫很多,但你去唱这些成熟演员唱过的作品,永远是学人家的风格。”赵光说,原创音乐剧为上音学生提供了首唱的条件,其二度创作要靠与作曲家沟通,导演、编剧、作曲亦都是从零起步,“原创与复排经典带来的成长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