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迪在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
闭幕会上的讲话
时间和地点:2016年11月27日(下午),华体会在线登录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在所有与会专家与会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已取得了圆满成功。我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参与,并借此机会再发表一些感言与呼吁。
一是呼吁支持创作,创作是艺术之本。很多专家发言中都提到,现在的时代跟30年前“兴城会议”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正如田青老师所说,经过了神话般的30年高速发展,现在资源非常丰富,机会极其多,创作的机遇空前大。所以,当前的时代呼唤出好作品,呼唤我们的文艺要能对得起这个时代。同时,我们也要怀着对20世纪80年代的美好回忆,呼唤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精神,以帮助我们面对现在的局势与困惑。通过本次论坛,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当下音乐创作与文艺界所面临的诸如奢靡、跟风与浮躁等很多问题。其中,当代音乐的可听性与接受度等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共有的,而国际乐坛上已经出现了新浪漫主义与简约派等新的风格与变化,正是在回应这些问题。总体而言,我非常同意高为杰老师所说的两个真:一是真情实感,二是真才实学。这个充满机遇和诱惑的时代,特别能考验作曲家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回到初心、坚守本位,并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创作路径。
二是呼吁中国音乐的经典化构建。这是我自己发言的主题,同时也成了本次论坛上很多专家的共识。对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我们的历史梳理与审美评价还远远不够充分。如果跟我国的近现代文学史与美术史相比,很明显音乐史在作品的经典化构建方面显得相当薄弱,以至于无论在专业圈内还是在大众视野中,对于20世纪以来中国究竟出了哪些优秀音乐作品,人们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例如提到上音,不能只让人想到《梁祝》。而如果要对百年以来的创作进行回顾整理,就特别需要音乐批评的介入。我很同意刚才陈鸿铎老师所提到的,音乐分析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支持具有历史眼光的评价。我个人认为经典杰作就是评价的标准,以往最好的作品是评价当下作品的最好标准。因此,经典化构建并不只是面向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例如,对于俄罗斯作曲家而言,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音乐肯定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参考。而中国年轻作曲家的创作应该从哪里出发?除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养分以外,恐怕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研究与梳理。
三是希望经典的中国音乐要能够及时进入教育体系。这是在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都提到的命题。在我们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包括史论、作曲与表演等所有相关专业,中国音乐到底在主课教学以及考试入学所涉及的曲目中进入了多少,还是个巨大的问号。至少我们了解到,在很多专业院校的钢琴主课教学与考试曲目中,中国优秀钢琴作品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或许,人们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把这些中国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把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合理有效地纳入教学范围,应该是深受西方体制影响的所有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紧迫任务。
四是提倡中国音乐的多元化传播与推广。今天有好几位学者都提到了这个话题,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和推动优秀中国音乐的结集出版。例如,华体会在线登录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百花争艳——中国钢琴一百年》,乔建中老师一直在参与编撰《华乐大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都在不断推出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的系列曲集等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一些能够促使在音乐会上不断推出新作的演出季和委约机制;同时也要更多地与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等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以协力推进中国音乐的海内外传播。总的说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华体会在线登录建立“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同仁加强合作,以促使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中去携手完成共同的使命——中国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创作的发展以及优秀作品的推广与传播。
最后,我宣布本次“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圆满闭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