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员综述
撰稿:李曼
工作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陈天乐
(1919-1993)
汪派琵琶艺术第二代嫡传弟子,著名琵琶演奏家、国乐大家、教育家。中外音乐史上一位极少见的音乐家,熟练掌握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他融汇中西,器乐演奏、作曲、编曲、配器、指挥、乐器改革、中国古诗词、中国武术都有涉及。
今天的课程有幸邀请到陈天乐先生的儿子,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琵琶演奏家陈贵平老师为我们讲述陈先生的艺术人生。
陈贵平老师气宇轩昂、声音洪亮,在三个小时的讲课过程中兴致勃勃地为大家描绘了他的父亲陈天乐先生成长、习乐、习武、展露惊人艺术才华、传承教学,与音乐相伴终身的艺术人生。陈贵平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授方式,为大家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陈先生令人敬佩不已的艺术形象和淡泊名利、刚正不阿的风骨。
一、陈天乐先生的艺术人生
陈天乐先生是中外音乐史上一位极为少见的音乐家,他熟练掌握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并且在作曲、编曲、配器、指挥、乐器改革、中国古诗词、中国武术方面都有涉及。他创办了精武体育会国乐研究团、大成国乐社、精武国乐团等团体,为民国时期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贵平老师将陈天乐先生的艺术人生概括为了三个时期:
(一)上海时期(1919年—1952年)
陈天乐先生的父亲陈世铎老先生毕业于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虽是学习路政设计专业,但非常热爱艺术,擅长古琴和昆曲。陈天乐自幼随父亲学习笛笙箫、古琴的演奏,并学唱昆曲。随马思聪先生学习小提琴。因为学费昂贵,父亲要求陈先生每次只能上半堂课。课余跟随马思聪先生的录音去模仿练习。陈先生12岁加入大同乐会,是汪昱庭先生最小的一名弟子。在大同乐会,陈先生随恩师郑觐文先生学习古琴、箜篌、瑟、打击乐等20多种乐器。
陈天乐幼年时期与父亲陈世铎
陈贵平老师多次感叹自己的祖父是一位及其严苛的“虎爸狼爸”。据父亲陈天乐先生感慨:自己除了睡觉之外,无一日无一时不在学习!而成年后的陈天乐先生最为感激的便是父亲对自己全方面的严格培育,才成就了满身才艺、学贯中西的大家!
1935年,陈天乐先生15岁时,在上海世界社里举办了《陈天乐中西音乐独奏会》,下午和晚上连续举办了两场。
陈天乐中西音乐独奏会
陈贵平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当年独奏会的节目单,里面有详尽的乐器介绍、乐曲介绍、赞助人名单等。这些珍贵的资料被保存得极好,通过节目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晓,独奏会的赞助人皆是民国时期的名流雅士、音乐大家和极富盛名的各界人士,如李石曾、蔡元培、徐仲年、汪昱庭、王巽之、克里拜先生、格洛司波瓦先生、金律声、马思聪、卫仲乐先生等。
独奏会的节目除了多首古琴、琵琶、小提琴的曲目演奏,还有洞箫、笛埙笙、箜篌、瑟、阮、钟的演奏,独奏会共计16档节目,陈先生共用11种乐器独奏了31首中外经典作品。震惊中外!
在现今看来这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古今中外,能有陈天乐先生这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大家实属罕见。
1949年,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陈天乐先生积极投入到新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他曾组建过一支有着120人参加的国乐团,亲自担任指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演出。又先后创办“新声国乐团”、“天乐音乐馆”、“上海国乐学会”与“精武体育会国乐研究团”等音乐社馆,并担任上海市政文工团、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的国乐指导。
(二)北京时期(1952年—1958年)
1952年,陈天乐先生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以及乐团的琵琶首席。从陈贵平老师为大家展示的多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在中央歌舞团任职的几年中,陈天乐先生随乐团代表我国出访了布拉格、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多国,同梅兰芳先生赴朝鲜慰问志愿军,还有1954年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陪同印度总理里尼赫鲁观看中央歌舞团民族乐队演奏的珍贵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陈天乐先生那个时代的民族音乐先创者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
陈贵平老师展示的照片里,还有许多陈天乐先生演奏各种乐器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先生在上海某楼的天台上拍摄,图片中的琴、瑟和箜篌,皆为陈天乐先生与父亲陈世铎设计,制作大师万长松先生制作。
陈天乐先生还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布格拉之春”等国际性演出活动,让国乐走出国门。他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积极开展乐器改革,并将自己从上海带来的二十余件乐器,无偿的提供给中央歌舞团使用。他还将自己在上海时所整理的演奏谱与大同乐会的《春江花月夜》演奏谱一起带入中央歌舞团,丰富了中央歌舞团的演奏曲目。
此外,陈先生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培养中央歌舞团本团的青年演员。陈先生培养的其中一名古筝学生李婉芬,之后成为了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古筝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是当今古筝演奏家王中山的大学恩师。短短几年间,陈天乐先生为中央歌舞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贵州时期(1958年—1993年)
1958年,陈天乐先生响应中央支援边区的号召,举家来到贵州,在这里开启了他艺术生涯中新的篇章。他先后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艺术学校任教。在教学工作上,他潜心耕耘,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一人承担了从附中到大学的全部音乐教学工作,开设了琵琶、古琴、古筝、笛、箫等主副科专业课程。严谨认真的教学,培养出了大批音乐人才。
在贵州生活的这段时间里,陈天乐先生创作了大量优质的音乐作品。他常带领同事、学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了彝族风格的琵琶曲《草海》。1970年后改编创作出由六个乐章组成的琵琶套曲《黄河》。
陈天乐先生的贵州支边时期,开创了贵州的琵琶发展之路。他在贵州大学教学,为贵州的琵琶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5月31日,陈天乐先生因病于贵阳逝世
除了讲述陈天乐先生让人敬佩的学识,陈贵平老师还轻松的与大家聊起许多父亲的生活琐事。谈笑中无不是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陈老师谈起父母从小青梅竹马,在同一个弄堂里成长起来。父亲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爱吟诗歌唱,做西餐。对学生无微不至,为学生做琴品、清理面板。甚至连学生出门在外需带的物品也会为其考虑。陈天乐先生自己收藏的九张古琴,一一送给了弟子,最终自己只剩一张。在陈老师的追忆中,陈天乐大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立体。
二、大同国乐
陈贵平老师一再强调:咱们学习民乐,一定要对“大同乐会”进行了解学习。
陈天乐12岁加入大同乐会
师从郑觐文先生学习古琴、箜篌、瑟、多种打击乐器
“大同乐会”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音乐团体,是中国20~40年代中规模较大、历史最长的一个民族乐团,前身是琴瑟乐社,创办人是郑觐文先生,它于1919年在上海成立,会址设在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1004号)。
当时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京昆表演家,如萧友梅、黎锦辉、沈知白、汪昱庭等文人雅士的支持下,在蔡元培、叶恭绰、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爱国民主人士和当地士绅们的参与赞助下,“大同乐会”于1919年正式成立。
大同乐会的宗旨是复兴宫廷雅乐,以有助于世界大同的实现,故名大同乐会。
大同乐会类似于现在的艺术学院,开办教授各种中西乐器、中外舞种,老师们还自己做一些古老的乐器。从大同乐会筹备初期,汪昱庭先生就在里面教授琵琶。乐会还曾先后聘请了昆曲教师杨子永、京剧教师陈道安、民族器乐教师柳尧章、程午加等为教习,其会务分设研究部、编辑部、制造部、干事部等。会员最多时达40余人。在大同乐会里,诞生了中国早期的一大批民族音乐家,如陈天乐、卫仲乐、许光毅、郑玉荪等。
除此之外,陈贵平老师还为大家展示了汪昱庭先生亲笔抄写的珍贵手稿。汪先生是汪派琵琶的创始人,陈天乐先生的琵琶恩师。后来许多琵琶大师都是出自汪门学派。如李廷松、卫仲乐、孙裕德、程午嘉、柳尧章、金祖礼、张萍舟、陈永禄等。汪先生学识颇高,对琵琶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发展。例如将下出轮改为上出轮、提出“龙眼、凤眼”的手型框架。汪昱庭先生常将自己亲笔抄写的工尺谱赠予学生,现已成为珍贵的墨宝。
从陈贵平老师展示的这些出自汪昱庭先生抄写的工尺谱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音乐家们对艺术的热爱、对教学的严谨和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陈贵平老师还为大家演奏了汪派著名代表曲目《飞花点翠》和《将军令》,以及《草海》。陈老师功力深厚、弹奏行云流水,根本看不出是一个60多岁大病初愈的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抱着一把琵琶,诉说着昨日的往事;抱着一把琵琶,倾诉内心的独白;抱着一把琵琶,和清风明月一起共鸣。
琵琶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深厚的历史情结、关注人的情感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方面。
这种精神,今天在陈贵平老师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2019年退休后,12月因病所致,四年间连续四个大小手术、放疗化疗齐上阵,药物治疗时所产生的副作用导致全身上下,从里到外被折磨得生不如死,所幸上苍恩赐,他生活如常。
他,永远感激父母恩惠,敬畏先父超凡脱俗的境界,中西学识的贯通,涉猎之广茂、学问之渊博,并将所有的知识倾注于琵琶艺术之中,是一位卓尔不群的音乐大家,具有传奇的艺术人生。
他,肩上担着责任,尽全力将这些无比珍贵的东西传播出去,让学艺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前辈们是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如何做人做事?又是如何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作为琵琶的后辈,从陈天乐先生的艺术人生中,我们深深感悟到:今天,学习陈天乐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把琵琶事业当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的崇高境界,就是要学习他把琵琶传承视为自己婴儿一样呵护的责任担当。
纪念大师,琴音已渺情未了!
记录团队综述
撰稿:蔡一锐 音乐学系2022级硕士
2022年10月6日上午9点,“中国琵琶汪派演奏与理论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第四场讲座,于华体会在线登录汾阳路校区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陈贵平老师主讲,华体会在线登录民乐系汤晓风副教授担任主持。
陈贵平老师作为汪昱庭先生最小的弟子——陈天乐先生的儿子,他通过多年以来对汪派琵琶的传承与研究,对其父亲在琵琶演奏技艺和学术资料的深度挖掘和整理,为我们带来了这场题为《一代大家奏尽人间乐曲,半世辛劳献与苗岭乌江——陈天乐艺术人生》的讲座。
陈天乐先生是汪派琵琶艺术第二代嫡传弟子。他融汇中西,通晓古今中外诸多乐器的演奏,对作曲、编曲、配器、指挥都有所研究,此外,他还涉猎中国古诗词和中国武术。陈贵平老师主要从其一生的三个时期展开讲述。
一、苦心求学,展露过人天赋
据陈贵平老师介绍,陈天乐先生于1919年出生于上海的音乐世家,其父亲陈世铎是一名古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上海大同乐会早期成员。
受到父亲的影响,陈天乐自幼酷爱音乐,9岁时正式跟随其父亲学习古琴。在上海期间,他四处奔波,拜师学艺,先后跟随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法国音乐家齐诺先生学习小提琴。他于12岁加入大同乐会,师从会长郑觐文先生学习古琴、箜篌、瑟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在郑觐文先生的引荐下,他又跟随汪昱庭、王巽之先生学习琵琶、筝、箫、埙、篪等乐器以及乐器的制作方法。14岁时考入上海法租界市政厅业余国际音乐队,他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担任小提琴副首席。随后,他又于16岁时加入法国海军俱乐部管弦乐队与英国铜管乐队,演奏圆号。
陈天乐15岁时,“上海大同乐会”与“上海世界社”为他举办了“陈天乐中西音乐独演会”。音乐会上,他通过琵琶、古琴、小提琴、洞箫、笛、埙、笙等11件中西乐器演奏了《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月光曲》《浔阳月夜》等31首中外乐曲。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音乐会,在当时引起的极大的轰动,所闻之人无不惊叹于他的音乐才华。
提及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陈贵平老师谈到,陈天乐先生延续了大同乐会的优良传统,创办“大成音乐社”、”上海国乐学会”、“精武体育会国乐研究团”等音乐社馆,积极开展音乐活动,普及国乐文化;他曾担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的国乐指导;他还成立了“大成乐器公司”,悉心研究国乐的改良与仿制。他为中国国乐团的建设、民族音乐的推广以及中国乐器的改革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投身建设,任职中央歌舞团
陈天乐先生1952年调任北京,担任中央歌舞团的独奏演员以及琵琶首席。他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中,无偿的捐赠了自己的几十件乐器,他丰富了中央歌舞团的演奏曲目,培养出众多优秀的青年演员。
陈贵平老师边展示图像资料边介绍道,他曾多次赴东欧各国、苏联等进行访问演出,参加“布拉格之春”等国际性活动,让国乐走出了国门,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三、半世辛劳,献与苗岭乌江
1958年,为响应中央支援边区的号召,陈天乐先生举家来到贵州,直至1993年病逝。他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陈贵平老师介绍,陈天乐先生先后于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贵州大学艺术系等地任教。他坚持写作,创作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根据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改编创作了琵琶独奏曲《大渡河》;他注重实践,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创作了富于彝族特色的琵琶曲《草海》;他诲人不倦,承担全部的音乐教学任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四、薪火相传,延续汪派精神
陈天乐先生能有如此震古烁今的成就,离不开他自身的勤学苦练,离不开他父亲的谆谆教导,离不开大同乐会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汪派精神的薪火相传。
“汪派琵琶”之所以能够在所有的琵琶流派中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汪先生的格局和境界息息相关。他注重音乐的淳朴自然,而非矫揉造作,强调对于音乐的处理因人而异,需革故鼎新。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兼收并蓄。如此,才造就了流传至今的“汪派琵琶”。
陈贵平老师指出,本场讲座的宗旨并不只是为了纪念陈天乐先生,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汪派琵琶”、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家们。同时也希望能够打开各位学员的视野,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中国民族音乐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的最后陈贵平老师演奏了《飞花点翠》、《草海》和《将军令》的片段,讲座在其精湛的技艺与学员们的掌声中结束。
编辑:过婉婷
校对:马嘉翼
审订:汤晓风